-01-24清乾隆《南澳志》云:“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
临近岁末,
新春将至,
明天(今晚),
潮汕人家就要“送神上天”,
正式进入春节档期了。
送神上天在潮汕,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善恶诸事,祭祀诸神,给众位神仙放假,几乎是每个潮汕家庭在这天都要做的一件事,祭拜灶神则是重中之重。灶神灶神由来已久,《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传说灶神“司命公”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各户的保护神,每年正月初四下凡,并于腊月廿四日子时上天禀报。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祭祀灶神的食品,历代也不大相同。汉魏时祭灶流行用黄羊。至南北朝,则多用“豚酒”祭灶。宋代祭灶神多用米饵、猪头、鱼等食品。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猪头熟烂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献酌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明清祭灶多用“灶糖”,即“麦芽糖”,人们担心灶神上天说人间坏话,冀求用饴糖粘住他的口。
《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
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挂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诉说家中过错的忧虑,因此有的乡村住户,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
但人们还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故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潮汕祭灶神贡品荤素皆宜,但必备糖品,比如“落汤钱”、烙烙粿、甜粿、南糖、糖糕等,据说灶君吃了糖品,便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
人们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敬灶全书》)。
送神“祭灶”是《礼记》中的“七祀”之一,是十分隆重的古老习俗。《论语》中甚至有“与其媚于奥,寧媚于灶”的记载。
↑↑↑↑↑
潮汕知名演员方展荣《灶神颂》
潮汕?灶#潮汕·老式灶#潮汕老式灶是由红砖砌成的上宽下窄的四方形灶台,寓意在于天圆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
据考,大约从东汉开始,南方的灶大多设计为窄底宽面弧背式,以便于站立操作和灶台摆放盛菜盆碟。
潮汕人对“灶”极其重视,做灶必须请先生看时择日选方位;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灶山头潮汕灶台俗称为“灶山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灶用于生火煮饭,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一个家庭自立的标志,潮汕兄弟姐妹众多,各自成家后分家,正如中国文化中的“另立山头”,“另起炉灶”之意。
在潮汕一些地方,父母将兄弟们的财产分配好之后,还要择吉日分灶。父母一边做“四句”,一边从原大家庭的炉灶里取出燃旺的木炭或柴火分给各个儿子,点旺各人的新炉灶。做第一顿饭要用此火种,以此象征“薪火相传,代代不灭”。儿子各人的岳父家,也要在这一天送来各种厨房用品,而且是越早越好,据说岳家最先送达的,旺气就最先归他这一家。
嘉庆年间的《澄海县志》记载:“二十四日为‘小除夕’。相传是日诸神朝天,各具香烛酒馔,印纸马轿焚送之,至来年正月四日复具茶果迎之。旧志云,‘祀灶神’尤谨。”旧时汕头澄海、龙湖一带的人们会在二十三日下午用锄头或耙子把鼎灰和锅灰给耙干净,当天晚上把灶台杂物清得干干净净,水缸蓄满水。二十四日早上送神。
光绪版的《饶平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具素果荐神,谓之送神朝天,各画幢幡、仪马、舆从于纸焚之,或粘于神案前,至正月四日乃迎而焚之,如送之礼。于灶尤谨。”俗话说,送神要早,迎神要晚。有人在二十四日子时也就是二十三日晚十一点就开始送灶神。供品是红糖、大米、大桔,焚纸马。
初四灶神下界一切礼仪如同送灶,如去鼎灰锅灰,擦洗灶台,水缸蓄满水等。待到初五早上再祭拜接神。
缶开嘴大富贵汕头龙湖一带的家庭主妇,会在送完神后,告诫家中小孩,到灶神下天前,千万不可打破碗碟。
如果在这段时间不小心打破碗了,就得立刻说“缶开嘴,大富贵”,并且在初五灶神回来后用猪肉祭拜,俗称“补缶”。
可以说,在潮汕民间信仰当中,灶神是潮汕人小心谨慎,虔诚供奉的神明之一。
文字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腊月廿四神上天,烙粿甜甜敬众神
“时年八节”
是每个“胶己人”生活的节奏、情怀的归属。
你知,或不知;
它都会定期提示你、教你、为你解答疑问。
分享?傳承?凝聚
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长按上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