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亚湾南海水产资源摇篮

大亚湾水产保护区是我国惟一真鲷鱼类繁育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海豚等

赤洲岛。

采访团在欣赏海龟标本。

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鱼苗车间。

章鱼标本。

鹰鱼翁标本。

鹿角珊瑚。

海螺标本。

张海发。

大亚湾海域独特结构的水产资源被一些学者和专家称为南海“水产资源摇篮”和“种苗库”,与北部胶州湾同属我国两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海湾。

大亚湾海域有哪些珍稀动植物?我们是如何保护这些海洋资源的?日前,惠州海洋行采访团来到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亚湾水产保护区”),了解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海洋资源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现状

保护区内生物种类有多种

大亚湾水产保护区成立于年,位于珠江口东侧,面积约平方公里,是一个由南向北嵌入陆地30余公里的大型山地溺谷海湾,有大小岛屿多个。

据大亚湾水产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陈天水介绍,保护区划分为4个核心区、2个缓冲区和2个实验区。其中,中部核心区是大亚湾多种经济物种赖以栖息、生长、索饵、繁殖的重要水域,也是优良的鲷苗生产区、鱼虾类增殖区、珍贵贝类等的护养增殖区。南部核心区则主要保护紫海胆、龙虾、鲍鱼等名贵经济种类的自然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

陈天水告诉记者,保护区内生物种类达多种,其中浮游植物种、浮游动物多种、鱼类多种、贝类多种、甲壳类多种、棘皮类60多种、造礁石珊瑚30多种、藻类30多种,红树林11种,是我国惟一的真鲷鱼类繁育场,广东省惟一的马氏珠母贝自然采苗场和多种鲷科鱼类、石斑鱼类、龙虾、鲍鱼等名贵种类的幼体密集区。

此外,保护区内有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白海豚、江豚及其它鲸类、海龟、石珊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绿海龟、棱皮龟、太平洋丽龟、玳瑁、灰海豚、江豚及其它鲸类、文昌鱼、克氏海马等。

走访

管理处陈列馆仿佛是海洋世界

玳瑁、绿海龟、石斑鱼、鲍鱼……走进大亚湾水产保护区管理处的陈列馆,记者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中。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被制作成标本呈现在记者眼前。

据悉,该管理处成立至今,已经记有多种鱼类、20多种甲壳类和30多种贝类的文字历史资料和标本,并编制和整理《大亚湾主要经济鱼类图谱》初稿。

“保护区岛屿周围有大量马尾藻和囊藻生长,茂盛的大型海藻与多姿的珊瑚群体组成了生机盎然的海岛环境,这也是保护区的一大特色。”陈天水告诉记者。

日前,记者乘船从澳头南港公司码头出发,航行十多海里后,便来到了位于小辣甲和喜洲岛中间的一个无人岛———赤洲岛。赤洲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生态岛。岛上沙滩沙质细软,海水清澈见底。在岛西面立有一块地名碑,标出了该岛的坐标和面积。该岛东边约30米则是小赤洲岛,岛上有一个彻夜闪烁的灯塔。

3年至今移植珊瑚近3万棵

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赤洲岛是保护区内的珊瑚移植区之一。大亚湾水产保护区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从3年至今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珊瑚礁移植工作,将近海港口的珊瑚向外移植至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共移植珊瑚约多棵。目前,保护区内珊瑚约有30多种,其中以石珊瑚为主。

大亚湾水产保护区海域面积广阔,管护人员较少,且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与创新管理手段,成为当前保护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悉,该保护区从年开始试点数字化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成3个视频动态监控点、一个微波信号中继站和室内的控制监控平台,拥有一座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浮标。通过投放海洋水质自动在线监测浮标,提高环境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能力。

喜洲岛和赤洲岛均处于保护区中部核心区内。记者途经喜洲岛时看到,在岛上的最高点有一个雷达塔,旁边是微波信号中继站,负责传回视频动态监控以及监测浮标的数据。

措施

投放0多万尾鲷科鱼苗修复生态

据介绍,该管理处于8年纳入首批全省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之一,成立至今已救护白海豚、江豚、棱皮龟、绿海龟、玳瑁50多只次。

陈天水告诉记者,保护区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了保护区中部核心区的资源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进行鲷科鱼类标志放流活动,并在小辣甲岛和桑洲岛进行海岛山羊放养试验。针对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状况,管理处进行了多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至今为止,在大亚湾海域共投放了0多万尾不同种类的鲷科鱼苗以修复生态资源。

“杂交石斑鱼之父”张海发:

全国养殖石斑鱼80%以上是杂交

说起张海发,他可是名副其实的“杂交石斑鱼之父”。作为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主任,张海发从年开始投身到海水鱼类的研究,带领团队成功攻克“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这一课题,实现了石斑鱼种苗的供应。“目前市面上养殖的石斑鱼80%以上是杂交石斑鱼。”张海发自豪地说。

◆杂交培育

石斑鱼杂交技术全国推广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位于大亚湾澳头街道,主要从事石斑鱼等名贵鱼类种苗繁育、遗传育种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3年,张海发着手研究石斑鱼的杂交育种。他告诉记者,当时渔民养殖的石斑鱼种苗都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个头小,抗病性差。随着人们的过度捕捞,野生种苗越来越少,如果不在人工繁育上有所突破,石斑鱼的种类将日渐萎缩。

开展石斑鱼杂交育种并非一帆风顺,张海发一开始走了不少弯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9年,张海发及团队终于在石斑鱼杂交品种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了“青龙斑”和“虎龙斑”两个杂交石斑鱼品种。与普通石斑鱼相比,这两种石斑鱼的生长周期从1年半缩短到10个月,产量也在两三年内翻番,而抗病性及养殖成活率也提高了许多。

如今,这项杂交技术已经在全国推广。张海发告诉记者,9年以前广东省的石斑鱼年产量只有2万吨,现在已经达到了4万吨。目前,市场上的养殖品种绝大部分是杂交石斑鱼,“杂交石斑鱼在全国养殖市场的份额占到80%以上”。

◆循环养殖

研发了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

随着海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传统渔业生产越来越困难。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张海发和团队研发了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张海发告诉记者,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已在试验中心全面推广,目前用于石斑鱼、鲈鱼、鲷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健康养殖。“相对于传统养殖技术,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的生态环境更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要求,有利于养殖品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张海发说,海水鱼类工厂化健康养殖模式可使养殖品种养殖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育苗成活率提高到3%~5%,且通过生态防病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使养殖鱼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

◆药物使用

用避孕药养殖实为误传

此前网上有传部分养殖户用避孕药养鱼,这个说法属实吗?对此,张海发表示这个纯属误传,“用避孕药养鱼对鱼的生产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张海发指出,在海水鱼类养殖时,偶尔会在种苗培育时使用雄性激素。比如罗非鱼雄鱼的生长速度很快,雌鱼的生长速度则要慢很多,因此,在种苗培育阶段,研究人员偶尔会使用雄性激素,促进雌鱼向雄鱼转化,从而提高产量。

“即使使用了雄性激素,种苗长成后体内不会有残留。”张海发强调,在鱼类养殖中使用药物应非常谨慎,要确保该药物不会在成鱼体内有任何成分残留。

统筹本报记者戴建

采写本报记者戴建邱若蓉

图片本报记者钟畅新摄

赞赏

长按







































复方木尼孜
银川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fb/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