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苏培盛将清代奇书引荐给皇上说起
《海错图》的作者叫聂璜,是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聂璜完成了《海错图》之后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
《海错图》描绘了多种中国沿海生物,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万万没想到
最吸引人的,还是聂璜迷之画风
这本画谱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不少都丑萌丑萌,让人忍俊不禁。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比如以下几只:
鳖身人首,振臂远航
大海当中钻出一个光头
在中国的古书中,到处可见“海和尚”的传说。这种海中的神秘生物长什么样,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有人说它像秃头的猴子。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说实话,很难给这种怪物找到一个现实中的原型,毕竟每个传说都口径不一。我们不妨缩小范围,只看《海错图》的描述。
首先,这个“鳖身”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海和尚虽是龟形,但壳被皮肤包裹,像鳖一样。海里没有鳖,只有海龟。现存的海龟中,只有一种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龟。
棱皮龟也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按身体比例来讲,它的前肢是海龟中最长的。这么长的前肢划起水来,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这也正好和海和尚“足稍长”的记载相符。
棱皮龟和其他海龟的背壳对比(左一是棱皮龟)
至于“人首”嘛,就见仁见智了。棱皮龟脑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点。而它的五官,说像人也像,说不像也不像。有些传说里所说的,海和尚被抓住后会流泪、口念经文,可能是棱皮龟从眼中的盐腺排出含盐液体、发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的现象。
名满天下,古今有别
两个真鳃,两个假鳃
康熙六年,聂璜在松江客居,“得食四腮鲈,甚美”。据他说,这种鱼“长不过八寸(26.6厘米),侈口圆头而细齿,身无鳞,背列白点至尾”。总之是一种不大、无鳞、脑袋大、嘴大的小鱼。最重要的是,它“腮四叠,赤色露外,此四腮之所以得名也”。从这几句描述可以确定,聂璜吃到的是杜父鱼科的松江鲈。
按今天的分类学命名法,松江鲈不能算鲈鱼,应该叫“某某杜父鱼”才对。但古人一直称其为鲈,科学界也就沿用古名了。它号称有4个鳃,其中两个只是鳃盖上的褶皱,不是真鳃。大部分鱼都有这褶皱,可松江鲈褶皱里的皮肤是红的,“赤色露外”,就像多出两个鳃一样,所以有了“四腮鲈”的别名。
丑鱼复兴,美味不再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破坏,松江鲈数量大减,在市面上消失。现在人们经过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人工繁育,让它重回餐桌了。
谁知,一阵推广之后,没收到什么好的反响。一方面是养殖成本高导致鱼太贵,巴掌大的一条就要人民币元。另一个原因很让人意外:不好吃。当时,推广者专门复原了名菜“八珍鲈鱼脍”,即用8种珍贵配料和松江鲈炖成汤。大家吃后反映,鱼肉发硬,不如想象中那样鲜美。
后背长眼,改斜归正
海边的土鳖
在北京话里,“土鳖”指的是蜚蠊目、地鳖科的昆虫,就像一个大号的蟑螂。但《海错图》里的这个土鳖显然是另一种动物。
看看文字描述:“腹白如鳖裙,吸粘海岩上。”这就更不是地鳖了。地鳖的腹部没有粘性。听上去更像是腹足纲动物(蜗牛、海螺)的腹足。再看:“背微突,体圆长而绿色,黑点略如荷钱,前有两须,口在其下。”“荷钱”就是幼嫩的、星星点点浮在水上的小荷叶。配图里也画得很清楚:这动物的后背上有很多小黑点。配合椭圆的身体、两根短短的“须”,应该就是它了——石磺。
三环套月的麻子
虽然听着像一种矿物,但石磺确实是动物。它属于腹足纲,真肺目,缩眼亚目,石磺总科,是蜗牛和蛞蝓的亲戚。所谓“两须”,就是它的触角。它每根触角的顶端各有一只眼睛。
至于后背的黑点,则是各种疙瘩。看着它,让人想起一句形容麻子脸的话:“大麻子套着小麻子,小麻子套着小小麻子,小小麻子里有一坑儿,坑儿里还有一小黑点儿!三环套月的麻子!”你看,每个疙瘩的顶端真的有几个黑点。这些黑点,其实都是眼睛!
……
清代“博物君”的灵魂画作值得深思
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图谱的好口碑在皇帝间流传。今日《海错图》引起博物君张辰亮的注意。更因书中的生物记载有真有假。这激发了博物君“破案”的兴趣。
于是,从年夏天开始,博物君秘密进行着一项工作: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一步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解“灵魂画作”一样,过程十分过瘾。还有了大作《海错图笔记》。
博物君张辰亮一席演讲
作者简介:
张辰亮,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君”,万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官方微博账号运营者,科普作者,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热衷园艺手作,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本文图文整理自《海错图笔记》
转载请联系后台
-END-
▼
点击以下关键词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