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廷指定的御窑场,其瓷器彰显皇家

作者:M·辰

#瓷器篇—26#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年重头戏——“瓷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官窑青釉贯耳瓶,宋;国家博物馆藏。下同)

“汝、官、哥、钧、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前面文章中,我们依次详解了定窑、汝窑和哥窑三大名窑。之所以把定窑放在最前面说,是因为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是白瓷系,而其它都属于青瓷系,因此把定窑提到了最前面。之后,我们又把哥窑放在了官窑之前说,原因是哥窑与官窑在产品特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开片纹、釉色青灰、紫口铁足等。我们在了解了哥窑的特点之后再来说官窑,很多问题则就无需赘述了。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

(本文图片由M·辰、福元拍摄,版权所有)

官窑:指中央官府开设的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场。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意思是说,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年,北宋时期),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窑烧造瓷器,称为官窑。此官窑史称“北宋官窑”。

据史籍记载,宋代官窑有三处,窑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终结,而宋室南迁后又在杭州另立了新窑,此为汴京官窑的继续,史称“南宋官窑”。

有关南宋官窑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的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馀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文中明确指出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带有内廷及大内的用意。同时也指出了修内司官窑是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制,以澄泥做范,制作极其精致,其因釉质晶莹透彻而受世人珍视。

宋代官窑

文献中所记载的三处宋代官窑,一处在北宋时期的汴京,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由于传世官窑器的釉色、器型等与汝窑相仿,因此有学者认为汝窑即是北宋时期的官窑。(仅为猜测,未有定论)

另外二处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其一是修内司官窑,有关其烧造地点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一书:“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然而,此修内司官窑遗址究竟位在何处?至今却也是无迹可寻。有学者认为修内司官窑和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是同一座窑,因为两者在釉色、开片、紫口铁足等特征上极为相近,又因为两者的窑址至今都下落不明,因此有观点认为两者实为一窑。(仅为猜测,未有定论)

其二则是在郊坛下。叶寘在《坦斋笔衡》一书中提到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指的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也即修内司官窑之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其窑址于20世纪初期即已被发现,位于今天的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且郊坛官窑中的遗物特征与文献所记有很多吻合之处。

紫口铁足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意思是说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因为此地土质富含铁元素而使土色呈暗红(紫)色(即紫金土)。由于烧瓷所用的胎土颜色较深,致使无釉的底足露出了胎色(铁黑色),故曰“铁足”。另外,由于口沿挂釉稀薄而未能完美遮盖口沿处的胎色,从而露出了胎土的深色,故被称为“紫口”。

据测试,南宋官窑青瓷胎中氧化铁(Fe)的含量高达3.5%-6.7%,这便是“紫口铁足”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紫口铁足是官窑的一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件官窑器物都必定有此特征,也有一些官窑瓷有铁足而无紫口。

开片纹饰

官窑瓷表面开片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之前在汝窑和哥窑中皆已详解。简单说:开片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的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它本是烧造工艺的一种缺陷,但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错落有致、生动自然的画面效果,形成了一种妙趣天成的纹饰装饰。

《遵生八笺》中关于开片的论述:…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意指开片纹分上、中、下三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居中,细碎纹为下等。而实际上,不管哪种开片纹饰在今天来看都属于宝中之宝了。

官窑釉色

宋代官窑瓷釉色以粉青为主,多为素面,既无华美雕饰,也无艳彩涂绘,最多是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的高贵风韵,展现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意境。

官窑与哥窑

自古即有官哥不分的说法。至于最初此说法的来历,因史料与窑址以及实物的原因目前尚无确论。专家猜测,此说法或与元、明时期所兴起的仿宋代名窑的风气有关,尤其是入明以后几乎代代都有仿制。而文人在著书立说归纳此两者的特征时,往往是把后期的仿品也包括了进去,此时既有宋官窑、哥窑,也有元、明仿制的官窑、哥窑,从而造成宋代官窑、哥窑的特征反而被模糊了的现象。再加上明后期以来的文献又误把仿品当真品予以概括和描述,从而愈发制造了真假难辨的混乱局面,以致产生了“官哥不分”的说法。这或许也只能等到有新的考古发现或文献发现时,才有可能解开“官哥不分”之结了。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fb/10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