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告:水母
诉讼词:水母是一类讨厌的生物。
(1)水母体内的营养物质极少,只有翻车鲀和棱皮龟等少量特例会捕食水母,因此,它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堪比生物链的死结。
(2)水母通常体型庞大,有甚者可以生长到公斤(野村水母)。水母可以快速繁殖,种群密度能够持续变大。
(3)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许多海域水母数量激增,而且“毫无用处”,危害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判决书:水母不是食物链的死结(《进化和生态学进展》格雷姆-海斯),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节。
(1)水母是一种凝胶状浮游生物,身体95%的成分是水,其他营养物质十分有限。但科学家通过对海洋动物水下追踪等技术的研究发现,水母可以成为企鹅、金枪鱼、信天翁、鳕鱼和巨型章鱼等动物的盘中餐。
(2)水母不仅仅是被捕食者,也是捕食者,甲壳类和小型鱼类都能被水母吞食进去。
(3)水母加剧了海洋塑料污染。当塑料颗粒在水母体内积少成多,在食物链的传递中,更多的动物会受到塑料的毒害,包括人类!
2
被告:大熊猫
诉讼词:大熊猫是进化的败笔,不值得花费大量资源去保护。
(1)大熊猫是食肉目的猛兽,但基本上只取食竹子。大熊猫曾经和剑齿象、剑齿虎、南方猿人、北方猿人等动物一起生活过,但伴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大部分的小伙伴在劫难逃,无声地走向灭绝。但大熊猫和人类存活了下来,并繁衍至今。世界上现存近只野生大熊猫,且仅生活在中国。
(2)大熊猫虽然憨憨惹人爱,但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中国现有67个熊猫保护区,竭力保护了熊猫54%的栖息地,但保护力度仍显得捉襟见肘。现今气候变化过快,竹子的生长模式和范围在发生不正常的变化,这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致命的威胁。
判决书:我们正在将大熊猫逼入绝境,保护它们栖息的竹林家园也是在保护更多动物。
(1)大熊猫对竹子的任性偏好源自万年前的基因突变,从此,熊猫吃肉好比味同嚼蜡。这种食性的转变减少了大熊猫与其他食肉动物的竞争,并获取了充足的食物。大熊猫也喜欢“守株待兔”,送上门的腐尸、果子、草等,它们也会欣然接受。
(2)95%的熊猫栖息在中国特有物种分布热点地区,和它们一起生活的还有70%只在森林生活的中国特有哺乳类、70%中国特有鸟类,以及30%的特有两栖类。因此,保护每一处熊猫的小家园,就相当于在庇护着更多特有珍稀物种。
(3)我们为了营造更舒适的差旅体验感,铲走河沙炸掉山;我们为了经济发展,在丛林间放牧;我们为了更高端的电子产品,破坏山林,开采矿石。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似乎早已支离破碎,在科技的掌舵下,我们正在对森林大刀阔斧。我们,是不是该收敛一下膨胀的自私?
本文参考BrandonKeim、李彬彬的原文
图片来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