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的理想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17116.html
南非:第一处世遗,邂逅“无冕之王”
南非,大圣卢西亚湿地,河马从湖中张开大嘴,肉粉色嘴里的四颗大犬齿清晰可见。憨萌的外表下其实隐藏了一颗凶悍的心,论单挑,非洲“五霸”都未必是它的对手。杂食性的河马成功打入非洲大陆动物界的“无敌团队”。
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
iSimangalisoWetlandPark
入选时间:年
遗产编号:
标志景观:湿地
代表物种:河马
二十年前走进南非,印象中的非洲大地一直灾难丛生,像南非这样远离战争和饥荒,将现代文明与野性世界合二为一的美丽国度,颠覆了我之前对于非洲的认识。那里留下了我的许多“第一”:旅行的第一个非洲国家,生平第一次体验“GameDrive”(驱车猎游),第一次采访环保人士,大圣卢西亚湿地公园是我拍摄的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年,辞职成为环球旅行者、独立摄影师的第二年,我决定重返南非。旅行从南非第二大城市,位于东部夸祖鲁-纳塔尔省(Kwazulu-Natal)的德班(Durban)开始。预订了南非豪华复古列车“非洲之傲”(RovosRail),从德班到比勒陀利亚再到开普敦,为期一周。上车前,我提前几天来到德班向北公里处的大圣卢西亚湿地公园(GreatSt.LuciaWetlandPark,目前更名为伊斯曼格利索湿地公园IsimangalisoWetlandsPark)进行拍摄。正是在那里,我遇到了大嘴的“河马先生”(Hippo)。
乘坐“非洲之傲”,得以有机会探访湿地
如同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也被生态学家称作“地球之肾”,足见其重要性。大圣卢西亚湿地是南非第三大保护区,面积达33万公顷,一个浩瀚无际的生物多样性乐园。湖泊、沙丘、海滩环绕着圣卢西亚湖,淡水湖在入海口与印度洋交汇。这里有南非目前仅存的一片沼泽林,三个大型湖泊生态系统,四处国际级的重要湿地,八处大型自然保护区以及多达多种珊瑚,多样化的生境形成了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湿地保护区,对动物栖息及动植物群演化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南非31%的植物生长在此,其中一些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是南非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船游湿地
六月,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决定去拜访下湖区的大家伙—河马。高高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最后一班游船已经静候在码头。河水很浑浊,因为河流将中上游的泥沙带来淤积在此的缘故。天空飘起了小雨,游船驶离码头,在身后划出圈圈涟漪,我琢磨着此刻茂密的树林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窥视着。一只鱼鹰无声无息地掠过河道两边的芦苇荡和灌木丛,停在水面上盘枝错节的树干上。据说湿地有多达种鸟类(占南非50%和非洲25%),可惜那时我还没有开始观鸟,注意力只放在大型动物上。
很快,远处水面上浮出三、五个黑影,再近一些,黑影立刻潜入水中。就在人们四处张望之际,“噗”的一声,船边冒出一个圆滚滚的脑袋,吓了大家一跳。只见它耳朵甩甩水珠,瞪圆了眼睛盯着我们。“湖主”河马大人对于访客十分提防,一个圆脑袋缩回水里,另一个又冒出来,那些浮在水面上的眼睛就这样监视着我们。突然一头河马大嘴张开90度,露出粗壮可怖的獠牙,警告来客,进入它的地盘要小心了。偶露峥嵘后,它重又下潜,在水面上掠过几道波痕后便无影无踪了。
这些巨无霸游弋在船附近,圣卢西亚湖中生活着多头河马,这些群居哺乳动物在河里有固定的住处,白天大多时间都泡在水里休息。一头成年河马的体重达三、四吨,属于半水生哺乳动物。别看河马胖,脂肪多,它们在水中却相当自如,擅长运用水的浮力,水中行动比陆地上灵活得多。白天当河马暴露于空气中时,其皮上的水分蒸发量要比其它哺乳动物多得多,皮肤容易被阳光暴晒后开裂,需要在水中调节体温并防止皮肤干裂。河马的皮肤虽没有汗腺,却有其它腺体分泌一种类似防晒乳的红褐色液体,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夜晚,河马终于可以结束白日里的“潜伏”,纷纷上岸吃草,一晚上可以吃掉40公斤,吃完后还要原路返回湖中的家。这些“草地切割机”对于非洲草原的生态链举足轻重,草由于反复切割会更加短粗和茂盛,经过河马塑造过的草地长势更好。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白天泡澡晚上觅食的生活习性,使得草原上的营养物质经由河马转到河流中,它的粪便还可以给鱼和水中微生物提供充沛的营养。
如果你以为河马在岸上行动迟缓,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短距离的奔跑速度比人快。看似蠢笨的河马,一旦发起怒来,能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攻击任何敢于挑衅它的人或动物。河马属于领地观念很强的动物,牙齿尖锐,咬合力惊人,一旦发起威来能把一条成年鳄鱼生生撕成两半。近年来肯尼亚就发生了多起河马伤人事件,甚至高于狮子等“非洲五霸”袭击的概率,起因多是侵入了它们的领地。非洲“无冕之王”的称呼估计就是这样来的吧。
这时,向导突然惊喜地叫起来,她指着远处湖面上大河马身后的一个小不点儿,原来是发现了一头河马宝宝。“我敢肯定昨天来这里的时候小河马还没有出生,一定是今天才生的,我们真是太幸运了。”这些船每天都要在湖上往返好几次,向导们对于湖中的动物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试图从镜头中捕捉那个小家伙儿的身影,但它实在太小了,一直依偎在母亲身边,寸步不离。母河马则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哺乳期的河马妈妈护崽心理迫切,对于领地入侵的容忍度也更低,我们不可以太过于靠近,很快它们便消失在芦苇荡中。
夜幕降临,河马露出水面的眼睛愈发亮晶晶,鼻孔中呼气时喷出的湿润雾气在水面飘散开来。“河流之王”的生活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还有很多谜团,几乎没有人了解河马之间或是与其它动物以及周围环境如何沟通的。只知道,在非洲这片大陆上,凭借体型巨大和皮糙肉厚,河马还真没有怕过谁。
湿地守护者
到访过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经常可以遇见像吉安.巴克尔这样拥有专业知识,热爱野生动物的人。但他远不止一个优秀的向导,在推动大圣卢西亚湿地的生态旅游方面堪称领军人物。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尤其面对南非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吉安给我上了一课。
南非,从德班沿N2北上到Mtubatuba镇后拐上辅路R,又开了三个小时左右,到达大圣卢西亚湿地公园(GreatSt.LuciaWetlandPark)附近的卢西亚小镇已经是中午了。我要拜访的自然学家和环保人士吉安.巴克尔(KianBarker)的家是一栋掩映在花草绿树中的小楼。“欢迎,你们是我接待的第一批中国客人。”吉安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二楼,还特地泡了壶中国茶。他除了以专家身份参与大圣卢西亚湿地保护项目外,还兼营家庭旅馆。
面前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来自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大学主修动物学、植物学和鱼类学,曾担任南非马拉.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总经理,也曾在博茨瓦纳的知名营地工作过。94年吉安来到大圣卢西亚湿地,参与这里的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16年来,一直处于这项事业的最前沿。一方面成功叫停了当地的采矿业,许诺当地人开展生态旅游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培训专业向导。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探索发现频道”(DiscoveryChannel)、南非电视节目和纸媒上,成为推动生态旅游、繁荣社区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家喻户晓的环保人物。
吉安拿出一份地图,指着印度洋沿岸一片浅绿色的区域。从地图上看湿地面积不小,犹如一片清新的树叶湿润着非洲的最南部。这是世界上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南非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根据吉安的描述,“绿色树叶”中间浅蓝色的部分便是圣卢西亚湖,细长的尾梢部分既是注入印度洋的河口,也是圣卢西亚镇和湿地公园管理部门所在地。湿地公园处在海平面和海拔米之间,由一个沿海平原及大陆架组成。地貌复杂,不仅有海洋、沙滩和水下岩洞,还有湿地、草地和湖泊。属亚热带气候,夏季温暖潮湿,冬季温和干燥。多样化的生物环境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湿地保护区,早在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人类活动。
“这里都栖息着哪些动物?”我问道。
“大圣卢西亚地区的主人可都是些大家伙,”吉安做了一个夸张的表情,“比如非洲象和犀牛,是世界上黑犀牛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还是南非鳄鱼和河马的故乡,沿岸海域还可以见到洄游的座头鲸。”听起来很诱人啊。湿地公园的动物群还包括海洋动物,比如现存的最大海龟--棱皮龟,近岸活跃着鲸豚、鲨鱼,著名的尼罗河鳄鱼也在这里安了家。
“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政府想必更加重视湿地的保护,那么湿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是水荒,水是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但现在圣卢西亚河水的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湿地保护区有数百万株松树,周边还广泛种植桉树。这些高大笔直、郁郁葱葱的速生林本是南非几家大型纸业公司大规模种植的,作为造纸的原材料,却严重破坏了圣卢西亚的湿地资源。因为与当地的原生植物不同,这些速生林都属于“外来户”,耗水耗肥能力极强,原本要注入湖泊湿地的水遭到“截流”。为了保护湿地,当地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大量砍树。此外,受到海潮上涨的影响,以前河水可以顺着河口湾流入大海,海水也会在涨潮时灌入大河。不少鱼要从大海游到河口湾里产卵,然而近年来,由于河里的淤泥被海水带走渐渐堵住了河口,而河口湾的地势又低于大海,因此海水再也进不来了,鱼也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个头不大的鱼。水流的力量不足,这几年圣卢西亚湖的入海口常处于封闭状态。除了资金投入外,目前有22位科学家参与这个保护项目。”
“湿地开发了旅游项目,大量观光游客的涌入是否有负面影响?”
“过去当地人也非常喜欢开车来度周末,大部分人是来海钓的,不过最近我们规定了车子不可以再开到海岸线更远的地方,徒步需要好几个小时,很多人就放弃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尊重大自然而不是破坏它。另外对于团队游客,我们一方面培训向导,一方面鼓励外国游客在保护区徒步或者骑自行车游览。现在的游客数量尚未对湿地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大圣卢西亚湿地生态旅游的领军人物,富有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吉安指导当地人有序开展旅游活动。他称自己为“ShakaBarker”(ShakaZulu恰卡.祖鲁为南非历史上著名的英雄),看来要立志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勇士。吉安的家庭旅店接待了不少欧美游客,以前到湿地公园的外国人寥寥,多是专程从比勒陀利亚等地前来狩猎的南非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这个安静悠闲的小镇上开始出现来自挪威,荷兰,瑞士等国的欧洲游客,当地的旅店也越来越多。小镇不过八百多人,现在基本都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了,镇上有不同档次的旅馆和风味各异的餐厅。每年的8-11月是旅游旺季,除了大家喜爱的海钓外,5月底到九月还可以看海龟。
不过生态环境太好了也有风险。吉安会提醒游客们注意镇子上四处溜达的野生动物,客人不相信,认为他在开玩笑,然而真的回头发现一头河马就在身后不远处站着时,不禁惊慌失色。好在外国游客通常很小心,反而是当地人习惯了野生动物的存在,遭到袭击的概率更高。每年都会有在河里游泳,或者在河滩上垂钓的当地人受到鳄鱼或河马的袭击。河马一般晚上出来活动,如果那时候你恰巧出来遛弯儿,很可能会遇到一头闷头吃草的河马。“记着当你与河马相遇时,千万不要四处乱跑,因为它的速度比你快,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距离你最近的树迅速爬上去。”不知道真让我碰到了,是否还能记起吉安的这番建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自然界连绵不断的河流、大洋和风的侵蚀造成了不同的地形,包括珊瑚礁、漫长的沙滩、海岸沙丘、湖泊、芦苇丛和沼泽。公园内,由于洪水泛滥,海洋风暴,以及热带和亚热带的地理状况的相互作用,使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种群。加上多样化的地貌使得国家公园景色超凡。非洲的海洋、沼泽,到大草原的各种生物都可以看到。公园中五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这个综合的生态体系,成为地形学和生物学研究最吸引人的部分。
阿兹猫Cecilia